台灣產鰆魚之魚種基因鑑定、重金屬風險評估及呈味成分探討

學生姓名: 陳柏瑜
指導教授: 黃登福
學期: 112下
摘  要: 康氏馬加鰆 (Scomberomorus commerson),俗稱土魠魚,常被製成炸魚塊或冷凍輪切魚片販售,深受台灣民眾喜愛。然而,經過加工後,判斷魚種變得相當困難,部分業者可能以低價的棘鰆 (Acanthocybium solandri),俗稱石喬,仿冒販賣。本研究以部分粒線體 DNA 進行魚種鑑定利用引子對 H15504/L14735 增幅兩魚種之部分基因片段約 1100 bp,經由基因定序,確認所採樣 26 件樣品均為目標魚種,比較其一般組成和呈味物質分析比較兩者的差異。結果顯示一般成組成分,康氏馬加鰆的粗脂肪含量 (9.52%) 高於棘鰆 (1.57%);水分、粗蛋白、灰分則反之。在影響風味游離胺基酸方面,麩胺酸在康氏馬加鰆含量 (16.07 mg/100 g) 高於棘鰆 (10.33 mg/100 g)。同時會產生協同作用影響鮮味的核甘酸 AMP 在康氏馬加鰆 (0.918 μmol/g) 高於棘鰆 (0.024 μmol/g),康氏馬加鰆之脂肪和呈味物質均高於棘鰆,這可能是國人較喜好食用康氏馬加鰆之理由。隨著海洋污染的議題逐漸重視,重金屬一直被視為主要海洋汙染物之一,由於此次研究魚種均屬於鯖科 (Scombridae) 之高階掠食性魚類,在重金屬汙染中可能具有較高的風險,其中若食用 Hg 含量較高的水產品,則可能對人類的神經發育、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統有潛在不良影響,特別是針對敏感族群 (如孕婦、胎兒及幼童) 影響較為嚴重。本次研究測定重金屬種類為 Cu、Zn、As、Ni、Cd、Pb 和 Hg,結果顯示均符合本國之食品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此外 Hg 濃度與魚體長度和重量均無相關性。在風險評估的方面,以不同年齡層攝食鯖科魚類估算甲基汞
(Methylmercury, MeHg) 之風險性,3-18 歲孩童與 19-49 歲育齡婦女所得的危害商數 (HQ, hazard quotient) 均 < 1,這顯示攝食鰆魚並無顯著的危害性。本研究針對海鮮標籤錯誤和詐欺進行,消費者花高價買錯產品,嚴重可能出現食品中毒的狀況,因此建立魚種鑑定技術是必要的。同時對於高風險掠食性魚種進行長期監測高風險物種相當重要,以確保大眾攝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