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少了風險溝通,就像沒人翻譯的無字天書 - 凌明沛教授 ~ PanSci 泛科學專訪

  從食品安全風險的角度,現今食物可說比以往更加安全、更便利取得,但不少民眾仍認為食品問題變多了,食品安全風險變高了,原因是大多數民眾對風險的認知往往來自於突發的食品事件,缺乏完善的風險溝通所導致。 

  本期 ILSI Taiwan 專欄由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交流溝通組凌明沛召集人撰文,從何謂「風險」談起,如何透過完善的風險分析系統解決食品問題,並介紹歐洲食品資訊協會(The European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提供的食品風險溝通策略。唯有政府、學術界、及產業界三方主動溝通,提供更多相關資訊,協助民眾瞭解食品安全風險,才能讓民眾重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達到「食」在安心的境界。

食安風險溝通仍不足:主動溝通、完整溝通、透明溝通缺一不可

  近年來民眾認為食安問題變多了,食品安全風險變高了,原因是大多數民眾對風險的認知來自於突發事件,而這些突發事件又常與「食品詐欺」脫不了關係。被欺騙的感覺並不好受,民眾對食品的信任常就是從這些突發的食品事件逐漸消磨殆盡。事實上若將這些食品摻假、詐欺事件所導致的健康風險與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所導致的風險相比,其實風險相對較低,但民眾普遍無法接受。

  再者,食品安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完善的風險溝通,實際風險分析得到的科學證據及結果,與民眾對風險認知的落差無法被弭平。若政府、學術界、產業界未能在適當時機給予合理的解釋與說明,更會加劇民眾風險認知的偏差。此外,也應該提高民眾風險溝通的參與度,在合理的限度下促進溝通透明化,避免只交待片面資訊,讓民眾以為其中隱藏著更多不能說的秘密,造成惡性循環,這些都是產官學界與民眾需要共同正視與解決的問題。

原文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