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雞蛋風波 凸顯台灣市場與國際標準斷鏈窘境 - 張正明副教授 ~ 報導者

業者:台灣「洗選蛋25°C保存一個月」是業界慣習

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張正明輔導台灣雞蛋產業30多年,是當時參與的學者之一。他表示,台灣不習慣將洗選後的蛋噴蠟,低溫冷鏈運輸系統也不完備,若以不噴蠟、保存在25°C左右為條件,雞蛋放久會脫水,平均一天蒸發0.5~1%水分,若以低標0.5%計算,20天就失重10%,一顆60公克的雞蛋變成54g,重量少一級,跟一開始蛋盒標示的就不一樣了。因此在綜合考量下,訂了21~24天左右的保存期限供業者參考;若是經過CAS優良農產品認證的雞蛋,保存期限則寫得更嚴格,25°C以下保存14天。

另一個影響業者標示有效期限的因素是通路商。張正明表示,通路商販售時,會要求產品須有一定的保存期限,涂萬財也印證這個說法,他指出,全聯一向要求蛋的有效期限要標一個月,「我們就要負責一個月的安全。」

國內外研究:「噴蠟/膜」+低溫儲運,可延長雞蛋保存期限到數個月

張正明解釋,一個雞蛋有7,000個蛋殼孔,蛋殼本身就有一層角質,保護雞蛋不被細菌侵入,洗選雖然可以去除蛋殼髒汙,但會破壞這層角質,因此國外洗選過蛋會噴一些物質包覆蛋殼孔(coating),與外界隔離,慣常稱噴蠟。但噴蠟不是只有指固體的蠟油,也包含食品級輕質礦物油,噴過的雞蛋在室外放一天,抵得上在冷藏庫放5天的品質損失,若加上全程低溫冷藏儲運,「保存期限接近3個月不是問題。」

關鍵問題:5°C冷鏈斷鏈,原廠設定保存期限是否適用台灣?

在冷鏈斷鏈的過程中,食安風險已悄悄成形,張正明表示,許多消費者都有經驗,雞蛋從冰箱拿出來放在室溫,溫度上升蛋殼會出現冷凝水,這些水會將細菌、黴菌帶進去蛋裡面。今年5月媒體也曾報導泰國進口蛋發霉,這些黴菌就是被水帶進去。「冷鏈就是要全程,你買國際的蛋,又要用台灣的洗選做法,然後再加那一個月保存期限上去,實在不知道怎麼說⋯⋯。」他無奈感嘆。

張正明也想不透,進口蛋既然已經洗選、上蠟過,何必二次洗選?且進口蛋雖然有上蠟、冷藏,但儲存了3、40天後,雞蛋水分照樣會失重減少,使雞蛋的氣室變大,此時若再度水洗,水分會被吸到蛋裡面,徒增風險。農業部對此並未回應,涂萬財則表示,洗選到盒裝是自動化的機器,因此若要將大包裝拆成小包裝,一定要先進洗選機,之後才能自動裝盒。如此一來,做半套的冷鏈運輸,不只無法達到原廠保存期限,也增加食安風險。

原文網址:  https://reurl.cc/NQgx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