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黃登福講座教授為雲林縣人,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大學畢業後又於該校完成碩士學位,民國 70 年起在海大任教 3 年,80 年升教授,90 年兼任系主任,92 年兼任研發長,93 年獲聘終身特聘教授,96 年獲校傑出教學教師,97 年兼任生命科學院院長,111 年獲講座教授,另 95 年起至今獲亞洲大學聘為兼任講座教授。pufferfish
  專長為毒物學,研究以海洋生物毒領域最豐富,建立台灣有毒魚貝蟹的種類和毒性資訊,出版了台灣地區有毒魚貝介類圖鑑,並協助解明台灣祕鯛魚事件係溫排水造成和水鯊不宜做為台灣學童之營養午餐素材等學術成果,完整建立多項台灣水產品之食用安全資訊,期刊論文近 300 篇,專業論文近 120 篇。曾獲國科會國家型計畫 2 次,及各項學術獎 10 項以上。指導已畢業之碩士生 153 位,博士生 26 位。
  自民國70餘年即開始探討臺灣產河魨的毒性學研究,又臺灣發生西施舌貝食物中毒事件, 因而又參與了麻痺性貝毒之研究。主要專長為食品毒物學 (Food Toxicology)、環境毒物學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從事海洋生物毒,包含河魨毒、麻痺性貝毒、組織胺、熱帶性海魚毒、貝類中毒、 魚貝類刺毒、維生素A過量、草魚膽毒性成分、魚類基因和蛋白質生物技術鑑定魚種之 研究,並致力於改善水產品衛生安全及食安之發展。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行政院科技榮譽獎、食科學會學術榮譽獎、學術貢獻獎、東元獎等數項學術獎項。 

 

yes目前研究主軸如下:

  •  利用基因技術鑑定在臺灣有毒魚蟹貝等物種。
  •  利用 PCR-RFLP 等技術鑑別臺灣市售油魚片、鱈魚片及石斑魚片等 。                
  •  臺灣產含神經性海洋生物毒素(菟葵毒與河魨毒)之相關物種毒性學分析研究。
  •  麻痺性貝毒及熱帶性海魚毒之毒理及風險模式分析。 
      

yes研究室尚與日本東京海洋大學、長崎大學;美國馬利蘭大學、喬治亞大學;大陸浙江大學、浙江海洋學院等保持學術共同合作關係。 主要重要學術研究成果如下:

  • 解明國內二十年來發生魚貝類食物中毒事件之中毒原因物質主要有河魨毒、麻痺性貝毒、組織胺、熱帶性海魚毒、維生素A過量和脫鎂葉綠酸鹽,及解明大陸浙江二十五年來之貝類中毒問題為河魨毒所致。
  • 解明草魚和蛇膽汁食物中毒之毒性成分分別為膽醇鹽和膽酸鹽,並分別闡述其毒作用機制之差異性。其毒作用主要器官分別為腎臟和肝臟。
  • 建立麻痺性貝毒之生物分佈、來源、產毒條件和毒化貝類機制,及毒藻之分子生物特性。
  • 建立河魨毒之生物分佈、生理意義、來源和毒化魚貝類機制,及解毒和防止中毒對策。
  • 建立判別有毒河魨魚加工品假冒高級魚類之基因和蛋白質生物技術鑑定魚種方法,以防止有毒魚種之不肖使用。並建立世界河魨魚之基因質体和蛋白質体之分子生物資訊。
  • 建立純化海洋生物毒之生物科技及微量檢測技術(如LC/MS),提供醫療快速檢測判斷毒素和毒來源之用。
  • 協助解明核二廠祕雕魚之形成係高溫引起維生素C缺乏,導致骨骼膠原蛋白之形成不足所致。並說明高溫飼養之魚類,其不飽和脂肪酸減少,當補足維生素C時,亦會導致不飽和脂肪酸更加降低,因此會降低魚類之美味。
  • 提供評估魚貝類食用安全性時,需考量毒成分與營養成份之間的相剋或加乘作用,如魚貝類牛磺酸具有降毒作用,魚貝類不飽和脂肪酸會抑制維生素A過量中毒之臨床生化特性,但不飽和脂肪酸之氧化產物會加重維生素A過量毒作用等。
  • 提升我國海洋生物毒之國際學術地位,鞏固台灣在水產食品衛生安全之國際學術地位。
  • 確保水產物之食用安全性,防患假冒水產品之國際流通。
  • 發掘台灣本土科技問題而加以解決,並擴大其國際影響力。
  • 建立本土完整之魚貝類生物毒之基礎學理資訊,並將科技知識平民化,以培育國人之海洋科技智慧。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