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酸菜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帶您認識酸菜!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專訪陳建利助理教授

民眾吃牛肉麵,喜歡加一匙酸菜添加風味,此外,近來臺灣掀起一股川味酸菜魚的風潮,不少餐廳搶進市場!這道菜的靈魂主角—酸菜,到底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到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陳建利助理教授,跟大家介紹。
 
酸菜是將蔬菜用食鹽、醋等醃漬或直接發酵、加工調味、熟成,以延長保存期限。但其天然香氣和水分也很容易在加工、貯存過程中,吸引病媒或導致微生物生長。
 
 
 
      
臺灣酸菜多以芥菜為原料,又稱為鹹菜,多是先曬太陽使其乾燥,再加鹽脫水、用重物壓出多餘水分,使蔬菜質地軟化,便於咀嚼、吞嚥與消化,發酵醃製過程也會產生特殊風味與少量的乳酸菌。值得注意的是,酸菜屬於高鈉食品,因此不建議連續、大量食用。
 
醃漬酸菜的過程中,很容易因氧化褐變影響色澤,因此有些業者製作酸菜時,會添加適量的合法漂白劑亞硫酸鹽,以呈現較佳賣相。民眾買酸菜回家後,可以先用水浸泡及清洗,再下鍋烹煮。
 
 陳建利助理教授提醒,選購酸菜時,應選擇向信譽良好且有品質保證的商家購買,儘量買冷藏包裝品並注意食品包裝上是否具有完整標示,包括品名、內容物名稱、淨重、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原產地、有效日期、營養標示等。
 
未添加食品添加物的酸菜,聞起來會有自然的酸味及發酵香氣,也無異味;反之,若添加高劑量漂白劑處理的酸菜,聞起來無酸菜香氣,還有辛辣及窒息性氣味且強烈刺激眼睛。
 
食藥署也提醒,民眾烹煮前可先用食用清水或溫水浸泡30分鐘以上,取出沖洗後再食用,不僅可去除大部分的亞硫酸鹽,還可降低酸菜鹽分,避免吃下過多的鈉,維護身體健康。

*原文轉載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瀏覽數:
登入成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