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植物源性包外囊泡之分離方法與其生物活性
學生姓名:
陳亭妤
指導教授:
龔瑞林
學 期:
113下
摘 要:
胞外囊泡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 是由細胞分泌的膜性囊泡,廣泛存在於生物體的體液中,如血液、尿液等,尺寸由大至小可分為凋亡小體、微囊泡以及外泌體。外泌體從細胞內釋放到細胞外,尺寸大小為 50~150 奈米,內含 DNA、 mRNA 、 miRNA 及蛋白質,雙層磷脂質可將這些分子包埋起來以防止其降解和代謝。由於其尺寸小,外泌體能夠穿越生物屏障,抵達某些難以觸及的組織。EVs最早於 1983 年被發現,但其分離方法仍在研究中,目前尚無固定的最佳分離條件。因此,本研究探討紅色柑橘、番茄及木瓜來源的植物 EVs 之分離過程及生物活性。研究結果顯示,添加高分子量為 6000 的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可在 EVs 表面能形成薄膜,維持 EVs 型態。進一步使用蔗糖濃度梯度離心 (Sucrose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方法,可進一步純化且篩選出尺寸較小之 EVs 表現出與外泌體相似的特性,透過 RNA 片段的電泳分析顯示其內含特定miRNA 。分離後的儲存穩定性分析發現, EVs 在 −20°C 和 −80°C 下可維持尺寸大小及延長儲存時間。在紅橘及木瓜之 EVs 分離後測得具有較高的多酚以
及黃酮類化合物,且降低氧化相關因子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等,顯示 EVs 之抗氧化作用。此外, EVs 降低了脂多醣 (Lipopolysaccharide, LPS) 誘導的發炎因子 Interleukin 6 (IL-6) 、 Interleukin-1 beta (IL-1β) 及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的表達水平,顯示其對 RAW264.7 細胞具有抗發炎之潛力。本次研究製程開發有助於提升 EVs的純化與儲存品質,為未來植物源性 EVs 的應用與量產奠定基礎。
及黃酮類化合物,且降低氧化相關因子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等,顯示 EVs 之抗氧化作用。此外, EVs 降低了脂多醣 (Lipopolysaccharide, LPS) 誘導的發炎因子 Interleukin 6 (IL-6) 、 Interleukin-1 beta (IL-1β) 及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的表達水平,顯示其對 RAW264.7 細胞具有抗發炎之潛力。本次研究製程開發有助於提升 EVs的純化與儲存品質,為未來植物源性 EVs 的應用與量產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