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人體經由食品、食品容器、及室內環境中攝入 微型塑膠之暴露量
學生姓名:
曹宏菖
指導教授:
凌明沛
學 期:
112上
摘 要:
由於近年來塑膠產業之蓬勃發展,隨之而來是其對環境帶來之污染。特別是當這些塑膠製品經過曝曬與外力破壞後,分解成直徑小於 5 mm 之微小碎片,即微型塑膠(microplastics, MPs)。MPs 從環境進入食物鏈,再由人類食用或吸入進入到人體中,進而造成人體健康之風險。本專題討論目的為了解一般民眾從生活中常見食品到塑膠食品容器,最後是室內環境吸入所會暴露到之 MPs,並估算人體從這些途徑之 MPs 攝取量。研究收集常見食品與塑膠食品容器,先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觀察微粒大小與顏色,再以遷移實驗配合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進行 MPs 辨識,後續進行濃度計算與材質分析,最後透過所得數據估算從不同途經 MPs 攝取量。結果顯示,常見食品以醃製處理食品之 MPs量為最高,大部分檢測到之MPs都是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因為第二篇文獻針對以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製成之塑膠食品容器,因此 PS 之檢測量最多,其次為 PE、PP、及聚酯纖維。室內空間之 MPs 沉積量結果以宿舍為最高,而 MPs 皆以聚酯纖維與縲縈為主要材質。從常見食品之 MPs 攝取量為 385.8 particles/week/person;從塑膠食品容器之 MPs 攝取量為 0.24–1.4 items/kg bw/day。室內環境由塑膠纖維製造之紡織品為主要MPs 來源。這三篇結果可知食品、塑膠食品容器、及室內環境皆為人體攝入 MPs 之來源,因此,需避免使用塑膠食品容器與塑膠纖維製造之紡織品,以減少 MPs 之暴露量。